鉴赏篇 | 文笔点滴 | 小小发烧友的记录

最终回 乐队猿

全部70场的“Jamboree Tour”也已经(还只是?)完成了3成,SPITZ状态良好,这次的原稿也正在旅途的盛冈的宾馆里写着。白天吃的“椀子荞麦面”还有些许残留在腹中。

好了,虽然有点突然,承蒙大家长时间阅读的《小发烧友》也到了最终回。要谈发烧友般的话题的话我觉得还有很多很多,好不容易的最后,这次想专门谈谈“乐队”(band)。

提起近来在大街小巷播放的音乐,是已经打入主流的电子音乐了呢。技术呀鼓贝司等的俱乐部系的先端文化到卡拉 OK和游戏音乐等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音乐。如果不有选择地听的话,真实的声音就只剩下主唱了。我们离全都是这种音乐的日子也已不远了吧。

尽管我自身是逃避所谓的“电子的东西”——高科技运动鞋、电子表etc的类型,音乐上电子音乐比较有生机有时也听得很入迷。

电子音乐的情况,也有可以不太重视创作者的个性的,因此作品的自由度似乎也更高,即使不弹奏乐器,只要在一定程度上准备好器材就能够创作,而比什么都重要的一点是:它的优势在于不需要大量的音乐人和录音设备就可以很廉价地制作出来。

对于今后想搞音乐的人来说也好,对于讨厌乐队成员之间麻烦的人际关系的单纯的人来说也好,用电脑之类可以在自己家里自娱自乐了吧。那么在那种情况下搞乐队的意义又何在呢?我认为:乐队的乐趣在于“共生”。

以前在读リラ的生态的书的时候,读到它们好象是4、5只构成一个群体的,这个群体写作“band”。现在手边没有辞典没法知道“band”的词源,想来这个“band”和猿猴的共生是一回事吧。

麻烦的事也好恼火的事也好全都一起来体会。那时,也象是给音乐一个理由。业余棒球队也好暴走族也好说起来也是“band”。尤其是对于独自静静地关在屋子里很快就 钻牛角尖 的人来说要和器材伙伴打成一片是做不来的啊。乐队,有点象团队活动的呢。

那么在此向将来想搞乐队的人,就个人的经验,给出几点建议吧。

尽管不知现在如何了,我高中的时候,在福冈乐队相当盛行。仅仅涉及福冈摇滚界的杂志就有好多种。当然受这种大势的影响,我也很快开始想在学校里找到同伴组乐队了,但是发现鼓手很难找。啊这也是大部分人在乐队结成之前所经历的历程中最初会碰到的问题吧。鼓不可能在家里练习的呢,除非是家里相当宽裕的人。然后,好不容易找到了鼓手,在一开始的拷贝别人作品的当中,渐渐就有了自己创作的念头。

但是很难为情,“这是我自己创作的曲啊”之类的话自己说不出口,一年左右的时间都闷声不吭。然后,打破了自尊心的坚壁,伙伴关系也坚固了,终于能够演奏原创曲了去 live house演奏!!但是就象拷贝Checkers等乐队的时候那样,观众们并不欣赏…。尽管那样,还是凭着“或许我长相和歌声一般般,但所做的音乐有与众不同的味道”的自信才能坚持做到现在的。

因此,(1)寻找成员或合作伙伴要有耐心 (2)要不害羞于将成员当作自己人考虑 (3)不管被别人说什么,即使多少有点受打击,仅仅是凭自信也要傻傻地坚持下去。这三点是乐队、广而言之是只有靠“共生”才能存活下去的“人类”的秘诀。

SPITZ结成以来,到97年夏天就整整10年了。虽说是眨眼之间,也已经和同样的伙伴“共生”了人生的三分之一了吧,想到这一点,不觉失笑。一群猿猴嘛。

不知怎的最后的最后虽然一点点都不是发烧友般的话题了,从今以后,草野正宗,也会继续在发烧友般的道路上走下去。有机会的话再请听我聊。那之前多保重,再——见。

IKKI后记:这部超级难度(专业词汇极多)的著作IKKI终于坚持翻译完了(但也因此残留了大量翻不出的专业词汇)。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如果您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或许也是有兴趣看到这最后一篇的朋友吧。在此对您表示衷心的感谢。

其实对于IKKI自身,除了对作者的了解更深入一层之外,在增长知识和对于问题的思考方面也是受益非浅。尤其是这最后一篇里的那句话:“不管被别人说什么,即使多少有点受打击,仅仅是凭自信也要傻傻地坚持下去。”,让我一次次深深体会着这之间的朴素却重实的分量,给我以勇气,给我以坚定的信念。

希望您从这部作品中也能有所珍贵的感悟。

close